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原創稿

指揮(探析聯合作戰中的指揮與控製)

隨著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和軍種作戰能力的不斷提高,各軍種在作戰過程中相互配合、優勢互補,作戰效能不斷增長,聯合作戰已經成為信息化局部戰爭的主要形式。要保證聯合作戰行動有序、協同順暢,高效的指揮控製體係必不可少。

指揮控製的深刻內涵

在我國古老的軍事指揮概念中,“麾”作為指揮術語的使用最早見著於文獻《尚書ⷥ‘覛𘂷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旌以麾”。在古漢語中,“揮”通“麾”,“麾”是最早描述軍事指揮職能的術語,可以說是“指揮”術語的起源。“麾”,其本義是供統帥指揮部隊用的旌旗,其延伸意義為指揮。在《尉繚子ⷦ��쬥…룀‹中闡述將帥職責:“將專主旗鼓耳。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在內涵上,這直接明確了將帥指揮的職責,即發號施令,臨危決策,指揮軍隊的作戰行動,而直接拿起兵器與敵人格鬥的事不是將帥的事,是士兵應該做的事。與曆史悠久的“指揮”一詞相比,“控製”一詞出現較晚。科學意義上的“控製”源於維納的控製論,自維納的《控製論》問世以來,控製論的思想和方法就開始滲透到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軍事自然成為“控製論”的首選陣地。“控製”解釋為駕馭、支配、掌握,使不超出範圍。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都被理解為對敵方麵的控製和對武器的操縱控製。

從二戰開始,戰場分工為對人的指揮和對機器的控製,導致了戰場“指揮”與“控製”職能兼顧需求,這種觀點的立足點是人類戰爭對戰場硬件設施和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另一方麵,由於戰爭態勢的複雜性達到一定的程度,以至於對戰場的必須實施集中控製,由此導致“控製”與“指揮”必須齊駕並驅才能掌控戰場。

聯合作戰指揮控製,既包括對各種作戰活動的掌控調控,也包括對各種行為主體職能行使和權責關係的規製約束。戰爭的本質是不確定性。指揮官並不能嚴格控製下級指揮官的實際交戰行動,尤其是現代戰場,兵力分散,甚至存在孤立的作戰單元,對下級真正的嚴格控製是不可能實施。而對於指揮者,控製的對象不僅限於武器平台,其實控製更多地是體現指導、約束,對人或係統行為的規範、調整,施加某種影響或修正,是某種希望、意圖的表達。

20世紀美國戰略思想家和軍事理論家約翰.R.博伊德指出:“指揮控製必須允許人們指導和塑造將要完成之事,同時允許人們根據對正在完成之事的評估修正這種指導。”指揮解決的是作戰當中諸如謀劃、決策等重大問題,是一種創造性很強的活動,因此具有更多的靈活性、策略性、藝術性。控製是把決心變為現實、逐步實現作戰目標的具體措施和過程,具有創造性,但更富事務性、規範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說,層次越低,那麽“指揮”與“控製”的活動劃分就越涇渭分明,在戰術級別,控製體現在對具體武器裝備的操縱方麵,而指揮則更多體現在構想、預測、判斷、決策方麵。而高層次的戰爭活動中,“指揮”和“控製”不能徹底分割,層次越高,控製對象的規模和複雜度越大,控製更多的體現為分配與決策。

聯合作戰指揮控製的方法

指揮控製方法是指揮員為指揮控製作戰、達成作戰企圖而采用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既強調謀略性,也強調科學性。隻有充分發揮指揮人員的知識經驗和直覺判斷等主觀能動性,並恰當運用規則措施和先進技術手段,才能提高聯合作戰指揮控製的效能。

在指揮控製過程中,要運用係統的思維,從全局看局部,從一般看重點,突出指揮控製重點,著力把控好影響戰局發展、事關作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要在充分預見占據發展、敵我力量變化的基礎上,靈活調控某個作戰階段或時節的作戰強度和節奏快慢,量敵用兵,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牢牢把控戰場的主動權。各級作戰單位依據擔負的作戰任務,在本級權責和限定規則範圍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運用作戰方法,自主組織作戰協同,提高聯合作戰指揮控製的靈敏性和時效性。

在指揮控製的過程中,通過以作戰目標為牽引,依托指揮信息係統,運用廣域分布的情報獲取手段和信息處理機製,實施更新戰場信息,並通過充分利用不斷更新的戰場信息,預見可能出現的情況變化,提前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力爭在作戰行動中能夠先敵而動,從而將不利或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美軍聯合作戰指揮控製係統

聯合作戰指揮控製係統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結合指揮人員,實現戰場情況收集、戰場態勢生成和共享、輔助決策、籌劃和指揮控製的信息係統。指揮控製係統的根本作用是將信息轉化成戰鬥力。

美聯合指揮控製係統的發展源於20世紀50年代各軍種單一功能指揮控製係統(C2)的建設,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全球軍事指揮控製係統(WWMCCS)、全球指揮控製係統(GCCS)、網絡賦能(NECC)計劃。

WWMCCS是一個覆蓋全球、具有戰略預警探測與通信能力的情報收集、處理和顯示係統,用來支持高級軍事機構在常規和核戰爭條件下的指揮控製功能。

上世紀70年代,美軍以核大戰為指導思想,強調保護第二次打擊能力,建成了比較完善的體係和相當先進的使用係統,在世界軍事領域可謂一枝獨秀。到了上世紀80年代,美軍認識到未來更有可能發生的是局部的常規戰爭,除了繼續發展戰略核武器外,還應積極發展戰術武器,在實施“戰略防禦”的同時,還應當實施“空地一體戰”。WWMCCS係統供總統、國防部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時,在平時和戰時條件下指揮部隊使用。但是該指揮控製係統關注的重點是戰略層次力量的聯合,並未重視對戰役戰術力量進行聯合作戰指揮控製。美陸軍、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各自獨立建設的戰役戰術級指揮控製係統缺乏統一的整體設計,自成體係,不能互連、互通、互操作,不能有效地支持聯合作戰行動。

由於全球軍事指揮控製係統(WWMCCS)作戰效果不夠理想,美軍於1992年提出研製“全球指揮控製係統”(GCCS),用來取代“全球軍事指揮控製係統” (WWMCCS)。全球指揮控製係統(GCCS )於1996年投入使用,包括國防信息係統局(DISA)的聯合GCCS(GCCS-J)、各軍種GCCS即GCCS-A、GCCS-M和CCCS-AF。全球指揮控製係統(GCCS)是其一體化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係統的核心和網絡中心戰體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GCCS主要用於提高聯合作戰管理以及應急作戰能力;與聯合作戰、特種部隊及聯邦機構C4I係統連接;確保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作戰計劃的製訂和軍事行動的順利實施等。GCCS使美軍具備了較強的聯合指揮控製能力。

為進一步增強互操作性和靈活性,美軍提出了第三代聯合作戰指揮控製(JC2)係統的研發計劃——網絡賦能指揮能力(NECC)計劃。JC2係統將包括8個使命能力包:態勢感知、戰備、兵力投放、情報、部隊防護、兵力運用(空/天作戰)、兵力運用(地麵作戰)、兵力運用(海上/水麵作戰)。JC2係統的應用和功能都建立在全球信息柵格上,指揮控製服務將“以能力為基礎”,而不再以係統為基礎。但隨著美國防部戰爭策略的調整,美軍重新對作戰能力進行了評估,JC2計劃在2011財年被終止。

信息化戰爭靠的就是指揮控製體係,隻有不斷持續加強體係建設,堅持戰鬥力這個唯一標準,提升聯合作戰指揮能力,才能更好地駕馭信息化戰爭的製勝之道。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文章发布:2025-07-05 07:48:10

本文链接: http://www.gmwdxx.com/Bml6j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