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柳公權是哪個朝代的人,以及柳公權是那個朝代的人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1、柳公權是唐代的著名書法家和詩人,是屬於唐朝中期的。
2、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3、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官員、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曆代書法的楷模。
作品特色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
著名作品
《李晟碑》
《玄秘塔碑》
《苻嶙碑》
《金剛經》
《神策軍碑》
柳公權——唐朝人
(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曆代書法的楷模。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
著名作品:
柳公權一生書碑特多,在此,就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作些介紹:
1.《金剛經刻石》(824年,四十七歲)柳公權正書,刻為橫石,共十二塊,每行十一字,原石毀於宋。唯一唐拓本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巴黎博物館。此為柳書早期代表作。其下筆精嚴不苟,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結體縝密,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清勁而峻拔。“柳骨”於此可初識,而柳集眾書於此亦可知。宋董逌雲:“誠懸書金剛經,柳玭謂備有鍾(繇)、王(羲之)、歐(陽旭)、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廣川書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歲)碑在陝西高陵縣,碑連額高一丈四尺二寸,寬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權正書,並篆額。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滿布。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雲:“字雖剝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捫而得之也。”與《金剛經》相比,加強了斬釘截鐵、棱角分明、點畫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結字顯得拘謹,局促。
3.《回元觀鍾樓銘並序》(836年,五十九歲)石橫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鐫刻。1986年11月出土於西安市和平門外。此碑風神爍爍,一筆不苟,其用筆重骨力,以方筆為主,輔以圓筆,勁利清健。其結構往往錯位中求變化,比如左右結構的字“蹲”、“鍾”、“樓”等將左邊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長的結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韻趣。柳書向又一縱深漸進。
4.《馮宿碑》(837年,六十歲)王起撰,柳公權書並篆額,正書,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書爽利快健,神采飛揚。似乎在預示一種更為精煉的“柳體”即將孕育而出。就在此後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軍》便相繼問世,成為千年楷書的典則。《庚子消夏記》引楊用修語雲:“誠懸《馮尚書碑》亞於(虞世南)《廟堂碑》。”《石墨鐫華》雲:“此碑柳書結字小差勝《玄秘塔碑》,尚不堪與薛稷雁行。楊用修雲亞於《廟堂碑》,過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歲)李宗閔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鐫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寬四尺五寸三分,為柳碑中最顯要者。石在富平縣,“十年動亂”中被毀。此碑曆代享有盛名,《金石錄》、《寶刻類編》、《集古求真》等均有著錄。此碑與《馮宿碑》字雖較小於《玄秘塔碑》,但同樣魄力雄渾,字法深厚,結構縝密,神理駿發。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雲:“其書亦帶有嬋娟不勝羅綺之致。”此謂雄渾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歲)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邵建初鐫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虛舟題跋》雲,“誠是極矜煉之作。”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此碑柳書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矯健,筋骨特露,剛健遒媚;結字瘦長,且大小頗有錯落,巧富變化,顧盼神飛,行間氣脈流貫。全碑無一懈筆,可謂精絕。
7.《神策軍碑》(843年,六十六歲)此碑崔鉉撰文,柳公權奉敕書,記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軍事。碑立於皇宮禁地,不能隨便傳拓,因此流傳較少,北京圖書館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總體風格相近,法度謹嚴,精魄強健,然而也有細別。《玄秘塔》極勁健,此碑則雄厚;前者極露筋骨,後者凝煉溫恭;前者較遒媚,後者則較端重。此碑刻工也極精,或認為柳書傳世最佳者。孫承澤說:“書法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筆。”柳公權的楷書中以《神策軍碑》、《玄秘塔碑》影響最深遠。
8.《劉沔碑》(848年,七十一歲)柳公權書,韋博撰,元度摹勒並篆額,楷書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體偏小,但書體勁秀。楊守敬《學書邇言》注意到其“淡雅”特點。細察其碑多用圓筆,如“國”字,右角轉換既圓,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側遽然下彎,有拙態,“神道”之“道”字的結體也錯互示拙。七十歲以後,柳公權書也在變化。此碑與其相近風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廟》、《劉沔》、《馮宿》均有“斂才就範,終歸淡雅”之風範。
9.《魏公先廟碑》(852年,七十五歲)唐崔璵撰,柳公權書,正書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斷石散,磨泐不全,初拓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編》以為在鹹通末(874),《寶刻類編》以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莊雅,柳書遒勁,細看已達淡雅之境。其筆畫頗有俯仰之態,如“上”字、“五”字之橫;結字頗取傾仄之勢,如“事”、“國”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這行,讓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歲)柳公權書,蕭鄴撰文,在河南洛陽,碑高一丈一尺餘,廣四尺,楷書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額篆書“大唐故吏部尚書贈尚書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康有為曰:“《高元裕碑》有龍跳虎臥之氣。”(《廣藝舟雙揖》)清楊垃圾守敬《學書邇言》雲:“《高元裕》一碑,尤為完美,自斯厥後,雖有作者,不能自辟門戶矣。”“龍跳虎臥”是喻其書法之雄強有力。後者稱其完美,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
11.《複東林寺碑》(857年,八十歲)
唐朝人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觀鍾樓銘》、《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神策軍碑》。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柳公權是何許人物呢?下麵我整理了柳公權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柳公權是哪個朝代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曆仕憲、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師。最後講的是柳公權這個人在唐憲宗時期就開始做官,曆經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總共7個朝代,官位最高做到了太子少師。隻能說,一個人當官,能曆經這麽多朝代,一是長壽,二是唐朝中後期的皇帝更換得的確太勤快,而且壽命短暫。
柳公權出名的一是書法,二是詩歌。代表作《神策軍碑》,關於他的書法,還有一個柳公權拜師的故事。小時候,柳公權的字寫得很糟,經常被先生和父親罵,為了不挨罵,隻能努力練字啊,一年之後,初有成效,不至於再挨罵,在與村裏同齡的.小夥伴們相比,算拔尖了。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小公權的尾巴尖兒就開始翹起來了,開始在小夥們舉行的書會中炫耀自己的字。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家看不過去了,對其嚴加批評,小公權不服,就讓老人家寫幾個字來看看。 但是,老人家隻是一個賣豆腐的,怎麽會寫呢?於是老人家根據自己的豐富閱曆,讓小公權去華京城看看,那兒有個人會用腳寫字,而且還寫得非常好看!倔脾氣起來的小公權,第二天便留了張紙條,就獨自前往了40多裏外的華京城。 到了華京城,果然看到了一張白布,上書字畫湯,字體蒼勁有力。而且周圍很多人,小公權便擠進去看了看,結果居然看到了一個幹瘦老頭坐著用腳在寫字,寫得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
在這裏,小公權意識到了什麽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到了如此牛的人,小公權就想拜師,願其教他寫字的秘訣 這下子,幹瘦老頭驚呆了,他本是一個殘疾人,天生沒手,隻有靠腳巧生活,字寫得算不上好看,隻是為了討口飯吃。在小公權的苦苦哀求下,送了他一首詩: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我不得不說,這簡直是王羲之的翻版,但也告訴我們一件事:凡是隻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積極吸取教訓,總會做出一番成效。 柳公權拜師的整個故事實則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虛心向人求教,不能驕傲自滿。自此之後,小公權努力練字,成為唐代最後一個著名的書法家。
文宗稱他是鍾王複生,無以複加焉。穆宗問他怎麽樣用筆最佳,他說:用筆在心,心筆則正,這句名言被後世傳為筆柬佳話。柳體與顏體齊名,並稱為顏筋柳骨。 柳公權的第二個成就便是詩歌。昔有曹植七步成詩,後有柳公權三步成才。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柳公權跟著唐文宗去未央宮花園中遊玩,文宗停下車子對柳公權說:有一件使我高興的事。過去賜給邊兵的服裝,常常不能及時發下,現在二月裏就把春衣發放完畢。柳公權上前祝賀,文宗說:隻是祝賀一下,還不能把你的心意表達清楚,你應作首詩向我祝賀。宮人催他親口念給文宗聽,柳公權應聲念道:去歲雖無戰,今年未得歸。皇恩何以報,春日得春衣。挾纊非真纊,分衣是假衣。從今貔武士,不憚戍金微。文宗高興地說:曹子建七步吟詩,你竟隻需三步。 雖然晚年由於年事已高,疲憊出錯,被彈劾,停了一季俸祿,壽終正寢,享年八十八。
關於柳公權是哪個朝代的人和柳公權是那個朝代的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柳公權是哪個朝代的人的詳細內容...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