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7:15:14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公孫衍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公孫衍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張儀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張儀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出自《孟子ⷦ公下》:“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所謂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是憑三寸不爛之舌,開縱橫捭闔,施勾心鬥角,機關算盡,不擇手段。
不論孟子所論正確與否,事實證明,在當時“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戰國時期,孟子那一套理論是行不通的,而諸如縱橫家代表如公孫衍、張儀、蘇秦、陳軫等則位居卿相,左右朝堂,掀起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縱橫之戰,不能不說也是具有一定水平和學問的。
提到張儀,人們總是把他和蘇秦聯在一起。因為據《史記》和《戰國策》記載,蘇秦和張儀曾一同與鬼穀子先生學習遊說之術,蘇秦倡導合縱攻秦,為使自己合縱成功,就故意激怒張儀,又暗中助張儀去秦國,張儀主張連橫,二人互為政敵,為同時期人。
後來證明此處頗有爭議,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26年,更何況蘇秦還是被刺殺而。可見,張儀在實施連橫政策時,蘇秦還是個小年輕人,根本不可能和張儀打交道。
事實上,張儀真正的對手是公孫衍,又稱“犀首”(官名)。據記載,張儀於公元前309年,公孫衍於公元前306年,二人生活的年代最是相近。
公孫衍本是魏國人,後來到秦參軍,在秦對韓、魏的曆次戰爭中由於戰功卓著,坐上了秦國的第三把交椅,爵位為最高級別的大良造。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軍進攻魏國,魏國被迫割陰晉與秦國修好,陰晉從此更名為“寧秦”。 此後,公孫衍再度進攻魏國雕陰,擒獲魏將龍賈,斬首八萬。魏惠王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張儀也是魏國人,曾投靠在楚國令尹的門下當一名門客。一次,令尹家裏丟失了一塊貴重的玉璧。令尹懷疑璧是張儀偷去了,就把張儀抓起來打了個半。張儀回到家,他妻子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去做官,哪會像這樣啊!”張儀卻問他的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當然在。”“隻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公元前329年,張儀和齊國的陳軫一同到了秦國。得到魏國賄賂的公孫衍建議秦惠文王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而張儀則勸秦王趁勝伐魏,並說公孫衍隻顧私利而忘公義。秦王相信了張儀,任他為秦相,公孫衍遭到排斥,懷恨在心,隻好離開秦國投靠了魏國。同時,陳軫離秦投靠了楚國。
同年,陳軫勸公孫衍去燕國和趙國,並故意造成很大的聲勢,於是齊國也加入進來,這樣公孫衍就當上了燕、趙、齊三個國家相邦。
秦國在張儀的主張下步步緊逼魏國,公孫衍於是提出合縱的主張,並聯合魏國、齊國成功打敗了趙國。張儀則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軟硬兼施,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合縱遭到破壞。
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動韓、趙、魏、燕和中山國進行了“五國相王”, 即五個國家互相承認對方稱王,以達到合縱的目的。張儀則煽動楚國、齊國極力反對,楚國出兵攻打魏國,魏國又戰敗了,合縱再一次被破壞。
公元前322年,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去了魏國,當上了魏國的宰相,欲讓秦國借道韓魏攻打齊國。不料齊國頑強抵抗,打敗了秦軍。張儀的連橫受到了挫折,魏國又趨向於合縱。
公元前319年,公孫衍回到魏國,張儀被驅逐回秦,仍為秦相,公孫衍被任命為魏國宰相,第二年合縱魏、趙、韓、燕、楚、齊六個國家共同進攻秦國,公孫衍還成功地勸說秦國的後方義渠國也乘機攻秦。函穀關外,秦軍奮起反擊,聯軍一戰即潰。秦軍乘勝攻趙,齊國也進攻趙國,合縱失敗。
這次合縱雖然失敗了,但六國攻秦的聲勢卻是顯赫的。此後,秦國轉移目標,在名將司馬錯的建議下滅掉了南麵的巴國和蜀國,占據了富饒的四川大部分地區,司馬錯又領兵“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他的兒子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隻好離開秦國去了魏國,第二年(公元前309年)在了魏國。不久,公孫衍也於公元前306年在了秦國。
這時,孟子的弟子景春就說了:“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指的是縱橫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他們二人的恩怨可以攪動天下大亂,合縱連橫,攻伐天下,若是他們退出了,則天下就不會有大事情發生了。
孟子當然是反對了,他作為儒家思想的又一位集大成者,信奉的是“民貴君輕”、“仁者無敵”的思想,最看不慣陽奉陰違、靠辯術之才取悅君王,登上朝堂,挑起各國爭端,最終受苦難的還是普通的勞苦大眾。因此,在他眼裏,這些都不是大丈夫所能做的。
不論合縱還是連橫,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的,既想要圖強求變,又要防止此消彼長、一家獨大。總之,秦國作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致,縱橫之術隻不過是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